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媒体西航 -> 正文

一位退伍老兵,对军营的感情能有多深?20年,辗转38万余公里,走进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,义务为部队培养2万余名文艺骨干,74岁的“全国爱国拥军模范”李新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——

信息来源:宣传部 发布日期:2018-06-11 访问量:

将文化拥军进行到底

时间:2018年6月9日 来源:解放军报第七版

6月初,笔者来到澳门永利yl6776家属院,在一栋低矮老旧的三层楼里见到了74岁的退伍老兵李新建。他家住在一楼,50多平方米、两室一厅的布局,满屋子张贴摆放着部队赠送颁发的写有“传艺进军营 军民一家亲”等字样的锦旗、牌匾、证书、聘书。

李新建更宝贝的,是墙上那些色彩斑驳、年代不一、大大小小的他和“兵徒弟”们的合影照片,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他都记得清楚,讲得动情。因为,那是他20年来辗转38万余公里走进大江南北座座军营的未泯初心,是支持他在余生继续走入更多部队开展文化拥军活动的源源动力。

回首军旅

指导员的三句临别嘱托成为人生信条

1945年,李新建出生在陕西高陵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因为父亲去世早,母亲靠替人洗衣做零活把他拉扯大。1963年11月,18岁的李新建在母亲的殷殷期盼中走进梦寐以求的军营,成为新疆军区某炮兵团的一名战士。

俗话说: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李新建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,很快适应了艰苦紧张的军营生活。由于他入伍前曾在高陵县剧团当过秦腔演员,有着俊秀的模样、良好的唱功和表演基础,没过多久他就被师演出队“挖”走,成了一名从事业余文化演出的文艺兵。

火热军营,百炼成钢。李新建不仅原汁原味地把秦腔带到了部队,还在军营里学会了打快板、说相声、演小品、跳新疆舞等多项文艺特长。他一边当兵,一边演兵、唱兵,把战友身边的故事编成歌曲、小品、相声、快板,用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给战友带去欢声笑语,鼓励广大官兵安心军营,苦练杀敌本领。

1964年11月27日,是李新建终生难忘的日子。那一天,他所在的演出队代表新疆军区赴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,他和战友们集体演唱的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》荣获一等奖,该歌曲自此响彻大江南北,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。

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尽管李新建在部队表现出色,不仅入了党,还多次被评为“五好战士”“学雷锋标兵”,领导也希望他留下来争取提干,但当他得知家中年迈的母亲积劳成疾只能靠左邻右舍帮衬度日时,对于是否继续留在军营,他犹豫不决。

“自古忠孝难两全。你当兵这些年没有探过一次家,已经为国家尽了忠,现在该你尽孝了!”指导员张瑞泽的一句话提醒了李新建。他听从了指导员的话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热爱的军营和亲如兄弟的战友。

离别时,指导员送给他三句话:一是回去以后要好好孝敬老母亲;二是继续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;三是有机会常回部队看看。

这三句临别嘱托,成了李新建后半生的人生信条。

重返军营

用“传艺”开启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

1969年,李新建复员后被安排到澳门永利yl6776工作,先后当过车工、工会干部、宣传科和电教中心干事,但不论在哪个岗位,他始终以军人本色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,做到干一行、爱一行、专一行,先后被表彰为“技术革新能手”“西安市文明市民标兵”和“陕西省先进工作者”。

但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,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李新建经常逢人便说,是部队给了他一切,自己复员后的幸福生活都归功于部队的培养教育。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梦里又回到熟悉的军营,又见到亲爱的战友,又骑着马背着手风琴、二胡和热瓦甫,走进大漠戈壁和雪域高原去为官兵倾情演出。然而,为了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老母亲,他只能把再回军营的想法一次次深埋心底。

1998年,李新建的母亲离世。也就是在那一年,李新建申请了提前退休,迫不及待地背起行囊,踏上西去的列车,想再回老部队看看。

几经辗转,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老部队。虽然时隔几十年,军营已物是人非,但历史还在,李新建当兵的印记就留在团史馆里。而且,只要一踏进火热的军营,一看到朝气蓬勃的战士,李新建仿佛立刻回到了十八九岁的年龄,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为了再次体验部队生活,李新建不顾身体年迈,坚持住在老连队,和战士们一起出操、一起到菜地劳动、一起整理内务。李新建发现,虽然部队的生活好了,可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相对比较单调。当时正逢全团要进行八一文艺表演,老前辈李新建试着“点拨”了一下连里的文艺节目排练,谁知仅仅培训了几天,经李新建指导过的节目就一举夺得团队优秀奖。团里得知这背后有“高人”指点,主动邀请李新建为全团70名文艺骨干进行集中培训。

李新建怎么会不同意?他教战士们唱秦腔、演小品,传授快板、四叶瓦、鸳鸯板、安塞腰鼓的打法和技巧,手把手教他们跳新疆舞、西藏舞,恨不得将自己的“十八般武艺”毫无保留地授出。他还和官兵们探讨部队文化建设的需求,结合当时广泛开展的“三互”活动,根据连队的真人真事创编了对口快板《我和指导员结对子》、数来宝《点对点》等紧跟时代、内容新颖的文艺节目,深受官兵好评。

之后,李新建老部队附近的其它几支部队也邀他去培训文艺骨干。在他老有所为、义务拥军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,驻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广州等地的许多部队也纷纷向他发出邀请。

看到战士们有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渴求,部队有对基层文艺培训的需求,李新建把一天当两天、把晚上当白天,马不停蹄地为提出邀请的部队培训文艺骨干。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李新建决定,把有文艺特长的老战友们“请出山”。

2000年5月,由十几位老战友组成的“西安老战士拥军小分队”在李新建的带领下,开启了文化拥军之旅。

服务官兵

部队和战士的需求就是余生的人生追求

“部队的大门为我们打开,但要去部队还有几个条件:一是身体必须好;二是才艺过人;三是不计报酬。”

“西安老战士拥军小分队”成立之初,李建文就给队员们列出了3个“苛刻”条件,之后更是制定了“面向部队,服务基层,义务奉献,不计报酬”的16字服务宗旨。

从走遍新疆所有的边防团,到前往北京、广东、河南等地的军营去传授技艺,拥军小分队的队员们都是自掏路费、自备干粮、不收取一分钱培训费。为了节省开支,不管路途遥远,不论年龄大小,李新建和队员们坚持只买火车硬座票,饿了就吃方便面和咸菜。时间一长,不少队员就打起了“退堂鼓”,最初那批老队员里,只有李新建和朱志杰、赵秀兰、王芙蓉、盖国恩、王宝瑜等老兵一直坚持始终,成为这支拥军队伍的忠实铁杆。

然而,李新建的拥军“花费”不止于此。由于提前退休工资低,加上之前常年照顾重病的母亲,李新建平日的生活并不宽裕。但在部队传授技艺时,有时看到战士们表演时缺少服装、乐器和书籍,李新建都会尽己所能自掏腰包为他们购置。他还花费2万多元买来材料,加班加点制作出600多条绶带,寄给他在新疆培训过的20多个部队。

与战士们在一起的时间越长,李新建和战士们的感情就越深,越发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。1998年12月,在得知炮兵团战士小毛探亲在西安中转,为了省钱在火车站候车室坐了整整一夜时,李新建心里特别难受。他萌生出在家里腾出一间卧室开辟“家庭兵站”的想法。对于过往西安的官兵,李新建坚持接送、代买车票、免费提供食宿,临走时还要给他们带上一些土特产。多年来,这个“家庭兵站”已经接待过往官兵300余人次。此外,李新建还积极帮助20多名退伍战士在西安找到了工作,为6名大龄官兵成功介绍了女朋友。

家人对李新建“没钱穷大方”的做法不是没有意见,特别是在自己开火锅店因为资金接续不上而关门时,他的儿子忍不住向父亲李新建“兴师问罪”:“为啥我开火锅店你不给添一分钱,这些年却要‘倒贴’十几万元去拥军?”

“没有部队的培养教育,就不会有我的今天;没有我的今天,哪有你的好日子!”李新建毫不客气地训斥了儿子一顿。直到2013年10月的一天,炮兵团战士小徐探亲路过西安,专门来看望李新建,正巧赶上他儿子回家,听到小徐绘声绘色地向父亲讲起团里官兵对父亲如何想念,讲起他们的节目在父亲的指导下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时,他看到父亲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。那一刻,李新建的儿子突然有点明白父亲这么多年的付出和追求。后来,在李新建的感召下,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加入了他的拥军队伍。

“我在部队待了六年,是部队教会我怎样做人,怎样工作,怎样面对困难,这些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。尽管离开了军营,但部队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地方。”20年来,李新建的人生和部队紧紧联系在一起,他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为官兵献艺传艺的启程和归途。从1998年开始,李新建和他的队员们累计行程38万多公里,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,为170余个团以上单位义务培训文艺骨干2万多人。不少经他培训过的战士立了功、提了干,有的还进入专业演出队和文工团。2006年以来,李新建先后3次被评为“陕西省爱国拥军模范”。2015年,他被评为“全国爱国拥军模范”,他的这支拥军队伍也成为陕西省的拥军名片,更名为西安市双拥办文化拥军艺术团。

“部队和战士的需求就是我余生的人生追求。”李新建表示,爱兵为兵是他站好人生最后一班岗的不竭动力,只要生命不息,他的文化拥军之旅就不会止步!

题图照片:李新建为战士们传艺。

袁战鸿摄

合 成:相甲奇

原文链接: